内容页搜索

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,历来被人看重,且礼节繁琐。女子出嫁前,舅、姑、姨、伯、叔等都要请她去吃饭,称撬臀(音搅囤)饭。婚嫁的过程主要有:提亲、相亲、定亲、通信、请酒、娶亲、结亲、叫应、望朝、回门、归宁等环节。此习俗从历史延续下来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禁止。1976年后又盛行,特别是在农村尤为尊崇,只是陆路交通方便后,交通工具以小汽车队代替农船。

一、提亲

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,父母四处打听门当户对的女孩,母亲勤俭贤惠,所谓“讨媳妇看娘”,托媒人或七姑八姨到女方提亲,称“讨帖子”。女方父母认为这门亲事合适,就将女儿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,交媒人带回。书写时,用天干地支表示时间,“××(年)  ××(月)  ××(日)  ××(时)”八个字,即为生辰八字。男方将自己孩子的生辰八字写上,请占卜者进行比对。如果相合,即将男孩的八字请媒人送达女方。女方亦请人测算,如果满意就算默认此桩婚事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宣传《婚姻法》,提倡婚姻自由,媒人称介绍人,用生辰八字测算的现象逐渐消失。

二、相亲

相亲又名看亲。旧时,女方母亲由媒人带领到男方家里,与未来的亲家见面,顺便当面看看未来女婿的长相谈吐,考察家境、家风。客人到来,男方母亲首先奉上一杯甜茶,女方母亲接下茶不能马上喝,如果喝了就算定下亲事。一定要对男家各方面有所了解后,认为媒人的介绍确实不错时,才慢慢喝甜茶。准亲家设便饭招待,女眷作陪。如果女方母亲感到不满意,不喝甜茶,可以起身简单打个招呼就走。

提倡婚姻自由后,相亲由介绍人带着女孩子上男方家,或女方母亲同时作陪,男女见面攀谈一番,留个便饭,回家再商议。以后,发展到男女双方经介绍人联络,约定时间、地点见面,喝茶(或咖啡)、看戏看电影、吃饭,产生第一印象再决定是否继续发展下去。如果男女双方在工作学习中有接触,产生好感确定关系,就没有相亲过程。

三、定亲

定亲俗称担小盘。双方父母认为八字相合,门户相当,便同意定亲。男方父母准备小件金银首饰、布料(称聘礼)和茶果,请媒人送到女方家中。如果女方认为价有所值就收下,认为不尽人意,媒人还得走几趟,请男方再添置,直到女方满意为止。女方收下聘礼,略有回赠,亲事就算定下。

四、通信

通信俗称担大盘。男方择日备下重礼重金,旧时农村一般折合成大米若干,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,并通知女方确定结婚日期。女方照单收下,称“话落”。如果女方嫌礼轻,讨价还价,称“出调盘”“抬盘”。此后,男方准备房子和床、衣橱、梳妆台等大型家具以及蚊帐、褥子,女方准备床上盖的、身上穿的、洗刷用具、餐具和衣箱、提桶、马桶、脚桶、粉桶、果子桶、果子盘、茶盘、热水瓶等成双成套小家具。20世纪70年代,男方要准备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(俗称老三件);80年代要有冰箱、彩电、空调(俗称新三件)。

自由恋爱后,多数不再担小盘、担大盘。时机成熟后,男女双方从所在单位(居住地)开具未婚证明,摄影,到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,即取得合法婚姻关系,为正式夫妻。以后再挑个日子,男方父母到女方家中,送些金银首饰和办嫁妆钿(现金),商定娶亲日子等有关事宜,双方至亲一起聚餐。

五、请酒

旧时,娶亲日期要请阴阳先生按时辰八字排定,称“看日脚”。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,一般定在新春年初二、三、四,以寓新年新事新人进门,亲戚朋友都有空闲。婚期确定后,双方家长携带点心、简单礼品走访至爱亲朋邀请吃喜酒,称为“请酒”。被请人家都要送“人情”,通常为小额红包,也有送物品的。如果不请,或请了不送人情,不来吃喜酒,则为断亲。本地自族亲戚只需事先通知办酒席的日期。时下,请酒发请帖,由父母或男女双方自己送达,不在当地的则邮寄请帖或电话通知。

六、迎娶

迎娶俗称讨新娘子。男女双方都在家里办酒席,租借可以拆装的“勃倒厅”搭在屋前空地,雇厨师掌勺,请人帮忙宰鸡杀鸭洗菜,亲戚女眷涮碗洗筷。男家宾朋都先到主家吃晚饭,称“隔夜落桌”。落桌用6张桌子,人多就吃流水席。女家宾朋则出嫁的当天到,中午一顿酒席。

第二天为正日,迎亲出发时间视路程远近和到女家的时辰而定,一般下午到女方家。从迎亲船停靠女家河桥到新娘子上轿,男家都要用帖子开道,一般有:到门、谒慈、尊太、外太、请望、扶鸾、月老、归宁等8个帖子,有大六礼:登龙、请舅、请新、扶鸾、祈启、请送;小六礼:接炮、承桩、带缆、接跳、挽迎水、接竹。帖子都以男方父亲出面,到门帖上写:“全福  忝眷××郡×××鞠躬”;其他帖上写:“××之敬  忝眷×××鞠躬”,或“××之敬  姻眷×××顿首拜”。除到门帖外,其他帖子中都要放现钞,大小六礼可各用一个帖子,按名目分包现钞。谒慈俗称孝娘盘,报答父母养育之恩,也包括坐月子时母亲来服侍的辛苦,其中盛一只连脚蹄子和两条鲤鱼、两瓶酒,蹄子上蒙小块方红纸,用连脚蹄子意即毛脚女婿。

迎亲船一般为两艘,前一艘较大是为新娘子和送亲人准备的,媒人、喜娘、鼓乐手乘坐,称迎船,船棚上披红绸挂彩球灯笼、两边各放一根匝红纸圈连根带叶的长杜园竹(称迎花竹),船头上放花轿;后一艘小些称账船,为管账先生、相帮人等所乘。如到吴县东山等远地娶亲,往往要用几艘船,组成一个船队。

迎亲船起篙开橹要放炮仗,去和回一路上锣鼓唢呐声不断,以向四面八方宣扬。迎亲船到达女家所在的河港,左邻右舍用竹竿、篙子或小船等揦栅,讨喜糖喜烟,女家派人数揦栅的个数,如果成单,就在自家河桥设最后一个栅。松陵镇上娶亲,迎亲船刚出发就会有人揦栅。将到女家河桥时,迎亲船放炮仗以示通知,女家紧接放炮仗,称接炮。

女家事先在河桥旁钉好带缆的木桩,上头裹红纸。迎亲船到女家河桥,有专人接缆绳套在缆桩上,接跳板,接迎花竹,接灯笼,分别称承桩、带缆、接跳、接竹、登龙(灯笼)。女家还有人从船头下提一桶水上岸,称挽迎水。

首先上岸的是端喜盘的,依次是媒人、喜娘,轿夫抬着花轿,媒人沿途向看热闹的发喜糖。端喜盘的在女家手持大红灯笼的两人引领下,端上“到门帖”站在街沿石前,面露喜色不开口,女家长辈接收后,再回到船中依次端其他帖子,一直由灯笼护卫。女方娘舅或姑夫一一拆封,其他长辈围着出主意,对帖子中装的现钞或多或少进行评价,甚至讨价还价。端盘的就原封端回账船,请账房先生估摸着加钱。往往一个帖子要来回几趟,如果一次成功,看热闹的要嘲笑女家太贱。端盘结束,并通过新娘子弟兄们设在大门口的行杆栅(一般用竹杠横着,男方下礼亦重),媒人才带相帮人入座喝茶,喜娘进待嫁女房中张罗。女方相帮人将嫁妆一件件整齐码放在屋前场上,让四邻检点,称亮妆。嫁妆中要装上红蛋或红枣、花生、糖果等。

新娘临走对母亲要哭,所谓“哭发”。新娘蒙着红盖头,由兄弟从门口背上花轿,称抱嫁、扶鸾,再穿鞋子,所谓不带走娘家一点土。花轿起轿放炮仗鞭炮,抬起后女方相帮人将一盆水泼在地上,“嫁出女儿泼出水”,意即女儿不能无缘无故回娘家。

新娘花轿抬走的同时,将已剁下猪脚的蹄子(意即正式女婿)和空喜盘端下船。男方相帮人往迎亲船中搬嫁妆,最后把一根迎花竹扛下船,另一根由娘家接竹者种在地上。迎亲船解缆收跳板后放炮仗,女家也放炮仗以示欢送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娶亲的程式逐渐简化。20世纪90年代起,新郎亲自去接新娘。娶亲用缀鲜花彩带的小轿车,嫁妆用货车装载,迎花竹用两根红皮甘蔗代替,孝娘盘、帖子和六礼放在一个盘中,名目各不相同,进行简单的讨价还价,泼水等习俗很少出现。也有女家提前将嫁妆送到男方新房里的,省却娶亲时的诸多麻烦。

七、结亲 坐床

迎娶船即将到家燃点炮仗,以示告之,岸上人放炮以示知晓,做好准备。鼓乐齐鸣,先搬嫁妆送进新房,再接新娘。由小姑子手捧甜茶,到船舱口说一声,“嫂嫂到家了,喝口茶,请上岸吧”,新娘子起身入轿。

花轿抬到门前,先要经过小火堆,在大门口停下。新娘由喜娘扶下轿,进入喜堂。喜堂中,正面墙上悬挂福禄寿画张,两旁一对红烛高照,公婆满脸堆笑面南而坐,新娘、新郎相对左右分立,手持缀着花球的红绸。司仪喝唱,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,夫妻对拜。然后由喜娘、伴娘、伴郎、护新童男童女簇拥送入洞房。

入洞房后,新娘与新郎各坐床沿的左右头,称坐床,亦称坐帐。新房中,红烛高照,新床新蚊帐,新床上竖放一根小秤杆。也有新床上系一根大秤杆,新娘就坐在床旁的红方凳上。坐定不久,在众亲友的催促下,新郎用秤杆挑起红盖头,这是新娘、新郎第一次相见。此时,小姑子端来糯米八宝饭,喜娘用饭盅盛分别喂给新郎、新娘吃,并不停地说着吉利话,如“吃个枣子早养妮子”“吃颗莲心夫妻同心”“吃了桂圆富贵圆满”等。大户人家要在新房中办一桌酒,称洞房酒。喜娘夹一样菜肴放入新郎、新娘的碗中,说一句祝福的话。

坐床结束后,新娘由喜娘、伴娘陪着待在新房中,新郎则出外应酬。此时,新房外热闹非凡。管钱的边数钱边唱数目,账房先生逐个记入礼簿。俗话说“母舅为大”,礼也最重,因此娘舅第一个上礼,其次是姑夫、姨夫等,礼钱都不能超过娘舅。米糕有“高”的谐音,象征高中、发达。娘舅除正常的礼钱外,还要妆一巴斗糕,要给外甥买帽子、鞋袜。在农村,妆糕是要兑现的,买帽子、鞋袜都折成现钞。民间有“人情不起利,来一还一”的说法,但将来还礼时总是要添加一些。在城镇,上礼往往趁吃喜酒时给主家递上红包。

八、叫应 铺床

坐床结束,放炮仗鞭炮,喜席开筵。娘舅坐主桌先落座,以后其他客人各找桌子坐下。娘舅多的,一个娘舅坐一桌。此为正席,上蹄子、整鱼、全鸡全鸭,各色热炒,满满一桌。中途,喜娘领着新娘挨桌认长辈,叫尊称,长辈送上见面红包。首先被认的是娘舅、舅妈,其次是姑夫姑妈、姨夫姨妈,他们的见面钿也最重。最后被认叫的是兄嫂、堂兄嫂、表兄嫂,也纷纷摸出见面钿。新娘给来吃喜酒的小客人发红包,公婆也给小客人发红包。喜席结束时要放炮仗,称拆桌炮。吃完正席,一般亲属都起身告辞,主家要送糕和糖等礼品。农村第三天中午要摆席谢相帮人,把多余的菜肴分送左邻右舍。

时下,双方在一地的,一起在酒店包席。仪式后,新郎新娘先向双方父母敬烟敬酒、接受见面红包,再由他们领着到各桌去敬烟敬酒,至亲给新娘或新郎红包。新娘给小客人发红包,或者双方父母各自代表出面发小红包。一般女家的酒席费用按事先约定的桌数由男家负担,另外增加的桌数由女家负担,也有全由男家承担的。

酒席正热闹时,公婆邀请娘舅、舅妈到新房中,解下大枰杆,将嫁妆中的被包一一解开,一一铺在新床上,摞成一叠。同时将匆忙中摆放的嫁妆移到适当位置,为闹新房作准备。称铺床。男家要出铺床的辛苦钿红包。

九、闹新房

办喜事,左邻右舍都来看新娘子、看嫁妆、凑热闹,向主家道喜,主家向他们发糖敬烟。酒席散后,大家拥入新房闹新房,花样不外乎调侃新娘,捉弄新郎,俗话说“越闹越发”“新婚三日无大小”,主家不能强行阻止,往往要由年长有权威的人出面劝散场。

近年,闹新房的现象逐渐少见,即使有也只是朋友出面开开玩笑而已。

十、望朝

结婚第二天,即第二朝,女方父亲携带给男方祖父母的礼品来探望女儿,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心。中午,男家设宴招待。饭后稍事休息即回家,边走边回头望三次。许多当父亲的不愿意出头露面,就让儿子或女婿代替。如今采用轿车迎娶后,喜车刚开走,女家兄弟乘坐另一辆车跟在后面。等到男家搬完嫁妆,就提着礼品上场,吃中饭后稍事休息就回家。

十一、回门

结婚第三天,即第三朝,新郎新娘由娶亲时摇迎船的“叔叔”送回娘家,路近的也有步行到娘家。回门除要携果盒、点心等礼品外,要自带一桌酒菜。新郎衣冠楚楚拜见岳父岳母、女家长辈和亲戚。女家用小夫妻带来的东西,再添加些办酒席,称回门酒。酒席中,新郎要拜见女方兄嫂,由丈母娘领着认亲眷,叫尊称,长辈们一一给见面钿。午饭后稍事休息即话别。

时下,双方在一地往往采取当天回门。新娘到男家稍作应酬,即由陪新娘的小姐妹陪着小夫妻回娘家,新郎拜见岳父岳母。晚上,新郎在女家酒席上认亲眷接收见面钿,然后双双回去应酬男家的正酒。

十二、归宁

结婚满月,女方父母携带给男方祖父母的礼物和其他礼物去男家,也可邀请兄和嫂、弟和媳同行,接小夫妻回娘家住几天,顺便认识男方其他亲眷。男家办酒席款待,邀亲戚们作陪。中午稍事休息后即回娘家。